www.anbo104.com-安全体验馆生产厂家,设计策划施工方案

《传媒观察》|川藏线背包客数字化“结伴”创造新的生活方式

发布时间:2024-02-29 来源:行业新闻

  人与人的连接方式与互动关系建立,一直以来都是众多学科尤其是社会学、传播学关注的问题。其中,背包客的流动实践在数字化时代表现出另类的动态化图景:流动使得人们的交往互动产生极大改变,更重要的是流动又发挥着人、群体、线上、线下重新连接的作用。孙信茹教授和硕士研究生王智勇在《传媒观察》2024年第2期刊文,采用线上田野和流动民族志的方法,对G318川藏线背包客的流动实践进行考察,探讨背包客在现实与虚拟空间中生成的社会关系和联结方式,由此提出“结伴”的概念。本文认为,结伴是流动性社会和数字时代背景下,人的连接和群体组建的一种形式,它强调的是在特定的空间、时间内,参与者主动和自愿生成的短暂、临时的伙伴关系。结伴作为一种新社会性的表现,展现出人们游走于熟悉与疏离、个体与群体、线上与线下等多重复杂场景之间的变化样态,为观察处于媒介技术和流动性变革下的群体关系和联结方式提供深度的个案剖析和新的理论视角。

  背包客这种通过流动而形成的“结伴”,似乎正在创造出一种新的社群联结方式,而这种联结在实体与互联网空间的多重流动与转换之中建立,并由此产生新的社会关系。研究者关注到这个群体独特的流动实践及线上线下的交往互动,希望能够通过延伸这一现象,反思紧张生活状态下涣散与疏离的人际关系。

  研究者尝试将川藏线背包客在旅行中呈现的社会交往活动概括为“结伴”,这一概念的含义是:这种行为不仅是参与者的抱团取暖,更是连接和聚合他们的重要方式。

  结伴是流动性社会背景下,人的连接和群体组建的一种方式,它强调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空间、时间内,参与者主动和自愿生成的伙伴关系。在我们的研究中,结伴的人群形成一种流动中短暂相聚的生活样态,同时,在数字化技术的影响下,结伴更是一种延续到互联网空间享文化的关系形式。在当下时代讨论结伴,它呈现出在熟悉与疏离、个体与群体、线上与线下等多重复杂场景之间的变化样态,为我们观察技术和流动社会下群体关系和联结方式变革带来新的视角。

  G318川藏线东起成都西至,全长约2150公里,横跨5条大河以及14座海拔超过4000米的大山,道路两旁密集分布惊险而绝美的自然景观。如今,川藏公路已经不止是地区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的重要通道,更慢慢的变成为全国背包客们旅行的重要空间。

  研究主要是采用网络观察和流动民族志的方式完成,经历了两个主要的阶段。第一阶段基于网络观察展开。研究者在2023年5月至9月加入“飞登骑行微信群”“57骑行微信群”“徒步川藏高德地图群”“川藏南线高德地图群”等群组,关注背包客线上空间的交往与互动,记录了背包客在群组中交流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信息,以及部分群友的朋友圈打卡日志。本文第一作者因为有长期的藏区研究和对长途旅行者的调研,结合互联网空间的观察,能够在变化和流动中追求对研究对象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的整体性把握及阐释,而这也正是互联网人类学的意义所在。

  第二个阶段主要是采用了流动民族志的方式。本文第二作者在2023年8月至9月共用了45天时间,通过徒步与搭车的方式完成了从成都到全程的公路旅行体验和田野调研。其间,具体采用了体验参与、情境观察和访谈等方法,与不一样的背包客旅行者一起流动,也在人员比较集中的景点、客栈展开定点调研,同时加入多个“客栈群”“户外旅行互助群”等群组。研究者与背包客旅行者的双重身份,能让我们在微观情境中把握和理解人们的流动实践行为及其展开的社会交往。

  调查将人作为研究重点,并在具体情境中对人与人、人与技术的关系展开分析。研究者访谈20余人,涵盖徒步、徒搭、骑行、摩旅和自驾等类型。

  同时,基于较长时段的线上观察,我们将加入的微信群组和线上空间进行归纳。因抖音、小红书等社会化媒体上骑行者的账号众多,粉丝量从100来人到200多万不等,研究主要选取了25个抖音自媒体账号、6个小红书账号进行在线观察和资料的搜集,在此不一一列举。

  川藏线的结伴方式大致有三种:出发前在网络上“找搭子”,一路上“捡队友”,到川藏服务站偶遇同期出发的骑友。在这一过程中,背包客们利用新媒介技术和身体、自行车、摩托车等不同的中介化工具,构建起了新技术和流动社会背景下的结伴关系。由这些中介化工具所延展的社会关系,连接起了包括徒步者、骑友、摩友、游客、商户以及本地居民等在内的多元社会群体,创造出移动中的结伴关系,同时也在彼此互动中构建了多重的交往空间与多元的互动方式。

  徒步和徒搭(即背包客采用徒步和搭顺风车的一种公路旅行方式)的最大特点是花费较少和灵活自由,因而受到众多辞职、无业且时间充裕等低预算旅行者的青睐。徒步者大多自给自足,结伴方式主要是提前利用互联网“找搭子”,或是在路上随缘而遇,时间从1个月到3个月不等。因时间跨度较长、艰险程度最大,徒步者人群与摩旅和骑行人数相比,占比最少。由于路程和负重等原因,他们在路上休整、停泊的地点更多,建立和连接社会关系的空间通常是“在路上”。

  经历过数次结伴与分散的徒搭小伙大兵哥有一套结伴技巧,“徒步的时候要走逆向车道以防被后面来车刮撞;在路边‘竖大拇指’的搭车手势并不是通行做法。”这些经验都是他遇到的一个徒步大哥教他的,但两人很快“分道扬镳”了,因为两个人尤其是两个男生在搭车时,很多人不敢停车,所以徒搭不好结伴。一旦搭到车,旅行者也会和对方建立短暂的“亲密关系”:“我不太想消耗别人的善意,所以大多时候我会主动提出来帮他们开车,或者是给他们分享很多路上发生的有意思的事,我用‘讲故事来抵车费’。”

  川藏线个月左右的时间,这样的形式性价比最高,因而这类旅行者在川藏线上占比也最多。随着骑行川藏线的人数逐年增多,很多面向自行车骑行的服务站慢慢的出现。骑行者大多有两种方式“结伴”,一种是选择加入相应的服务站与同期出行的人结成队友,队伍也会在行进过程中不断增减成员;另一种则是不加盟相应的服务站,只是在路上随机“捡队友”。

  与加盟服务站结伴或是在路上“捡队友”不同,另一些人利用网络技术将结伴的途径拓展到了互联网空间。“张明骑行”抖音号的主人是一位脑瘫患者,他的开销大多来自公益机构的赞助。张明准备打造个人账号并尝试直播带货。拍摄和剪辑视频、与粉丝互动、开直播PK成为他骑行路上的重要工作。在资助费用快要用完的时候,张明又通过抖音后台联系到了一位边开房车边卖小吃的短视频博主,他们同意张明与他们一起支摊卖小吃。这些经历使张明了解到更多新媒体运营的技巧,结伴于他而言更意味着一种个体化的谋生手段。

  摩托车旅行(以下简称“摩旅”)的行程时间相对较短,通常情况下走完川藏线大约需要一周左右。因为这类旅行速度较快、危险系数更高,选择摩旅的人大多是中青年,他们互称为“摩友”。他们中一大部分与家乡当地的户外摩托车队或好友结伴出行,以家乡作为起点,然后并接到G318川藏线上到。另一部分则是独自出发,有的全程不结伴,有的在路上“捡队友”。摩友们常被别的类型的背包客们戏称为“装备党”,在路上互相借油、修车、求助是他们最常见的建立友谊和关系的方式。

  背包客行走川藏线,是以流动的方式完成旅行,但是,旅人注定同样是需要歇脚的,正是在旅行路途中的短暂停歇,塑造出了背包客流动生活中的新空间。

  随着公路旅行人数的逐年增加,川藏线的旅游支撑体系日益完善,沿线分布着诸多驿站和救援服务点。骑友中较为知名的“57川藏服务站”是川藏线成都起点服务站,那些网上只有简单交集的骑友们,来到57服务站后会有线下见面的机会,一起学习基本的修车和户外急救知识,一起在市区游玩、聚餐,并尝试彼此磨合。

  “终点打卡”是指到了相应的联盟打卡站后,领取走完川藏线的勇士奖牌和证书等活动。在市区有六七家联盟旗下的终点打卡站,旅行者在前台办理入住时,向工作人员出示沿途获得的通行卡就可以获得一枚通用的纪念奖牌。“中国骑行联盟站”受众面广,旅行者常说到后第一件事情便是要去这里打卡,足见该站点在背包旅行者圈内的影响力。研究者在该站点做了四天的短期义工,得以观察到更多打卡场景。

  从成都开始,背包客们将途经雅安、泸定、康定、新都桥、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邦达、八宿、然乌、波密、鲁朗、林芝八一、工布江达、墨竹工卡、等地。林芝渡口客栈距离仅有四百余公里,来到这里也代表着挑战即将成功,结伴同行的日子也即将结束,背包客们在这个特殊的停泊节点上用留言和涂鸦的方式留下纪念。青旅从一个相对私人化的住宿空间成为了人们书写与记录情感的公共空间,人们在这里用文字和图画表达着心中丰富的情绪,持续的“回复与跟帖”带来了对话性的存在,成为了人们实现情感共鸣与社群结伴的关系纽带,同时也让这些实在的物质空间得以转化为一个如同“网络社群”般的存在,进一步促成了群体内部跨越时空的社会交往。

  客栈不仅以留言、涂鸦的方式凝聚背包客的情感,更重要的是,也为人们提供了面对面相聚的空间。圣途客栈位于城关区嘎玛贡桑路城中村的一处居民自建楼里,作为终点站的住宿青旅,它是大多背包客必然打卡的地方,店内的员工大多是各类游客承担义工工作。研究者到达客栈已是晚上8点多,“2023圣途吃喝玩乐25群”里不停震动的群消息不断提醒这里的夜生活即将开始。很快,客栈大厅四处都已围坐满了人,一桌子互不相识的人如同久别重逢的老友。

  背包客们的川藏线旅程注定要在翻山越岭中实现对自我的挑战与突破,而沿线密集分布着的公路界碑、上坡山路、护栏、高山垭口和观景台等地方则见证着背包客们“在路上”的高光时刻。人们在这一些地方的短暂停留,并通过流动的打卡创造出一种新的地点形式,让道路原本的空间意义被打卡实践所延展。如果说背包客在川藏起点和终点服务站以及客栈青旅的交往互动凝结起了意味着神圣、狂欢的交往空间,那么背包客在道路短暂停留打卡则创造出另一种充满纪念性的空间。

  金沙江大桥的界碑上写满了背包客的姓名和到达日期,过了这里意味着行程过半且郑重进入西藏,因而值得铭记和纪念。川藏线座大山及大小爬坡路段成为极大的挑战,在持续爬升登顶后除了获得最佳的观景享受,也为背包客们带来了极致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在观景台护栏和路边石头上,有人纪念着结伴的友谊,“2022年8月29日,四川林哥、湖北赵老二,到此一游。”有人“提笔写诗”抒发着心中的畅快。而另一些人,则忙着用手机记录着登顶的英雄时刻。

  现代人对流动生活的想象和追求,使“游牧生活和互联网让人们有了更好的聚合”,背包客们在流动的过程中借助社会化媒体创造出另一重空间的交友和联结关系。微信、小红书、高德地图、抖音、快手等是他们常用的软件,他们根据不同的目的与需求对技术展开了创造性的理解与使用。在小红书中,他们大多会寻找出发前往川藏线的“搭子”,或是分享川藏线长篇旅行攻略;在抖音和快手里,他们多以“蓝莲花”作为背景音乐,用视频分享着在路上的人与事;而网络群组的存在,则让更多及时性的表达和关系建立有了可能。

  以微信群组为例能够正常的看到,不同的群组有不一样的功用与价值。“服务站群”“骑行徒步群”等群内成员除了联盟老板以外,有已经走完全程的“大神”,也有正在路上的新人。新手可以在群中获得热心群友的及时解答,一些已经出发的群友,也会将途经的最新路况信息、天气情况等实时发布,“大神”们则会在群里老练地指导大家。“客栈群”除了背包客们加入以外,还汇聚起了天南海北的游客,这为丰富的结伴关系提供了方便,“饭搭子”“旅游搭子”“拼车搭子”的结伴信息在青旅客栈微信群里最常见。

  川藏线背包客的旅行让我们不断去反思这个分离性社会中凝聚和结群的重要性和意义。背包客的结伴是一种群体共享和团结的方式,这种结伴具有一些显著特点,凸显出“共在”的关系。

  背包客聚集在一起,拼车、拼餐等临时性的结伴关系由此产生。这种结伴关系具有较为突出的流动性和短暂性,但却能使背包客达到平等、志同道合、荣辱与共的伙伴情感及同甘共苦的认同感。

  这种结伴关系是一种精准陪伴而又互不打扰的实用型社交关系,能够很好的满足一定的情感陪伴需要,也能通过结伴来分摊经济压力和降低未知风险。但因为关系具有临时性,双方之间没有过多的情感联系,所以结伴之后在中途“分手”的现象随时发生。例如背包客圈内形成类似“休整停留、生病感冒、节奏不同”等大家常用且彼此悉知的“分手暗语”。“暗语”的存在,意味着在短暂结伴的关系性中人们达成彼此的一致和默契。

  在川藏线背包客的结伴者中,有不少人原本是朋友、夫妻、恋人,在结伴行走中,达成了对自我、对自我与他人关系的再次确立。我们记录过一对从攀枝花出发的退休夫妻,丈夫是狂热的户外爱好者,夫妻数次吵闹,最后妻子同意在退休后和丈夫一起结伴骑行川藏线。两人一同改装了“双人自行车”,在路上和几对骑行的小年轻和情侣组成了队友,他们一起“放坡”、一起泡野温泉、一起唱露天KTV。妻子觉得“我从来就没想过自己会有这么年轻的时候!我也开始懂老周了”。我们还遇到一位错过孩子成长经历的父亲,一心要完成一趟独属于父子二人的旅行。

  如果说与陌生人产生的结伴关系是临时和短暂性的,那么与原本熟悉的人甚至是家人的结伴,则是一种通过结伴的方式寻求新的相互理解的历程,也是一种对亲密关系再确认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结伴不仅是一种实在的具有新的联结形式的关系,同时也具有新的隐喻性的功能,它为身处个体化趋势的现代社会却仍然无比重要的家人关系,提供着一种新的实践过程和情感表达方式。

  在狂欢、追逐寻找自我的旅程中,背包客们大多也建立了良好的结伴关系,但正如前述所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关系是短暂和充满变化的。然而,数字化技术和无所不在的网络世界则为人们的交流、分享直到共在提供了新的延续与转换可能。

  旅行结束后,大多数人仍然会留在“服务站群”“客栈群”等微信群里。作为已完成挑战的大神,有人时不时为后来者提供解答和帮助,传承和接力着群体精神。那些临时性面对面建立起来的交流群,也为下一次结伴外出旅游提供着机会,人们分享着自己城市的地方特色、邀约着彼此“串门”游玩。

  本文关注了背包客们在行走过程中利用流动工具与移动中的结伴创造出来的关系连接和社群联结方式。由此观察在流动社会和新媒介的影响下,人们如何通过自我创造性的理解和实践形成一个线上线下多重交往空间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背包客独特的联结实践,也让他们获得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尽管本研究是针对背包客的个案研究,但却对我们重思流动社会和数字时代背景下开创出的个人、群体联结和认同方式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结伴概念的提出,回应的正是这一现实问题。结伴,创造出了一种“群体追梦”的高度认同感。

  (载《传媒观察》2024年第2期,原文约17000字,题目为《结伴:数字媒介与流动的社会关系——川藏线背包客的联结实践考察》。此为节选,注释、图表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传媒观察杂志”公号全文链接:。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策略研究”22&ZD313的阶段性成果。)